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直到现在,相比于20多年前,近年来饮用水标准的改动也比较频繁。在此期间该标准主要的变化是水质指标由本来的35项现在都增加到了106项,总共新增了71项,同时还修订了其中另外8项。这改动后的106项饮用水检验指标中,42项是常规指标检验项,另外的64项是非常规指标检验项。
事实上,我们对于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应该深刻认识。要知道,自来水厂仅仅能解决的,只是出水的时候的合格率问题。然而,饮用水的合格的标准要求,以及消毒工艺,往往都是基于目前的技术状况,所以,通常来讲,水厂制备的水都不符合最佳或最适宜的饮用水标准需求。因此,现在家家户户对净水消毒器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存在不少的劣质产品,抓稳看这样的时机,打算出来分一杯羹,从而也就导致了现在的净水消毒器的安全性令人堪忧。
那么饮用水的消毒如何保证安全呢?
要知道饮用水消毒工艺是否安全,我们主要从工艺的副产物、工艺效用两方面来测定了解。
第一方面,副产物的测定。
首要讲的就是自来水中常见的消毒残留——余氯的测定。消毒水样用市售余氯比色仪或余氯速测箱测定,或用DPD或o-二甲基苯胺比色仪测定,游离余氯的测定只适用于氯化。而二氧化氯有所区别,它不需要游离余氯的测定,但是,它又要确保水中的微生物和亚氯酸盐副产物的比例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
消毒工艺有很多种,但像氯化物之类的化学消毒技术,往往就有副产物难以把控。而紫外线消毒技术则是属于物理消毒技术,没有任何的副产物产生,也必定是不需要测定的。
第二方面,工艺效用的测定。
有关于氯化物消毒剂的测定,主要是漂白剂、漂白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之类的物质里面,所含的有效氯含量的测定。其中,漂白粉精为比漂白粉的稳定性好,它的有效氯含量是漂白粉的两倍。通常来说可以用碘法测定有效氯,原理是氯气在酸性溶液中用碘化钾氧化,放出碘,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然后根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量,就可以计算氯化物化合物中有效氯的含量。
而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器的话,通常在购买的时候可以选配紫外线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是一种测定设备辐照强度的传感器。它可以通过光伏模式以及光导模式将紫外线辐照强度给转化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呈现出来。根据记载,历史上第一个紫外传感器是以单晶硅为基础制作的,精度有些低。后来出现GaN系的紫外传感器比单晶硅具有更高的精度。合理配备传感器,可以让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器有更加安全、有保障的消毒效果。